日前,数家国际品牌酒店如无锡灵山元一希尔顿逸林酒店、三亚海棠湾凯宾斯基酒店等,被“撤牌”,与业主解约。事实上,近年来国际品牌酒店与业主解约的案例不在少数,其中希尔顿、皇冠假日、索菲特、凯宾斯基、铂尔曼等国际品牌,皆有旗下酒店被“撤牌”的案例。业界人士分析称,究其原因,主要因为国际酒店管理公司持续过快扩张造成管理品质的下降;本土酒店品牌的壮大;业主和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,不再盲目“抱国际品牌的大腿”。
持续扩张导致管理品质下降
近年来,在各大国际品牌酒店集团的招聘会上,对酒店服务人员以及管理人才求贤若渴的现象愈发明显。业界人士表示,国际品牌酒店在中国的扩展速度,已超越了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速度。一位工作不到三年,业务能力一般的销售人员,只要借机跳槽至另一家新开酒店,就必定可以晋升,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。业务水平整体跟不上,也容易让酒店服务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,甚至招工要求也有所放低,直接影响服务品质。
继过去五年高端酒店品牌疯狂扩张后,近年来中端酒店品牌也开始进入圈地扩张的阶段。基于对市场的乐观预期,无论是国际酒店集团,还是本土酒店管理公司,纷纷将集中精力于中端酒店市场的开拓上,如何维持现有酒店的管理品质,逐渐成为被忽略的问题。
本土酒店品牌逐渐壮大
近年来,本土酒店品牌发展稳健。除了发展迅猛的万达酒店管理公司,收购如家后的首旅,以及收购铂涛后的锦江,都在逐步壮大势力。本土酒店之间的强强联合,至少在规模上有了质的飞跃。例如,在锦江完成对维也纳酒店的收购之后,锦江、铂涛和维也纳酒店组合而成的锦江系,酒店客房总量或将超过80万,超越希尔顿酒店的71.5万客房量,跻身全球第一。
本土酒店品牌的壮大,是否意味着能够迅速取代国际酒店品牌的地位。在业界人士看来,谈取代还为之尚早,但本土酒店品牌的壮大,有利于更好的提升管理水平,而在与业主的合作商,本土酒店管理公司也具有先天的优势,能够更好的满足本土消费者的需求,达到业主预期。
记者观察发现,事实上在二三线城市,本土酒店管理公司更有发挥的余地。相较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一线城市,二三线城市高端酒店的收益很大程度来自本地消费,如何提供迎合本地市场的服务与产品,这一点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未必具有优势。
业主及消费者回归理性
与过去盲目相信洋品牌才能迎合市场的观念相比,如今更多业主以真实业绩说话。事实上,并非洋品牌就奏效,多个“撤牌”案例说明,正因为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所管酒店业绩不佳,才会遭受“被撤牌”的命运。尤其当前背景之下,高端酒店市场整体不景气,对酒店经营者亦造成了一定的压力。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,且更好地做出市场转型,更贴近本土消费,寻找更合适且性价比更高的管理方,对业主而言才是更理性的选择。
另一方面,消费者的消费观趋于理性,也让盲目相信洋品牌的观念得以颠覆。尤其处在暑期旺季的预热阶段,家庭消费或将迎来爆发期,但相较公务消费,家庭和个人消费更理性,看重性价比,价格高企,且出品服务乏善可陈的国际品牌酒店,往往对于这群消费者而言并不具吸引力。与之相交,有更多附加值,性价比更高的酒店更受消费者青睐。